南沙宮》⛩ 主祀:黃府千歲、包府千歲

加入好友

南沙宮》主祀神佛:黃府千歲、包府千歲
台南市中西區和平街55號    電話: 06-2213500

臺南南沙宮全名「府城三協境下南河南沙宮」,簡稱「下南河南沙宮」,古名為「沙美傳香 下南河」,最早可溯於清朝康熙年間[6],主祀黃府千歲,是五條港之南河港主廟,後因奉祀包青天而聞名,而又被稱為包公廟,亦是「包代巡」祖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和平街55號。

沿革:

下南河南沙宮最早可溯於約西元1715年時,黃府千歲(現為「黃府二千歲」)和包府千歲隨著泉州沙美的盧氏族人渡過黑水溝來台,到了府城下南河定居,並在下南河開火炭店,當時還未有廟名,因此當時的信徒及當地的民眾稱黃王、包王為「沙美傳香 下南河」。

不久,黃府千歲指示其另有大哥、三弟及其夫人,需雕塑供奉之;為了方便區分,將大哥稱為「黃府千歲」,二哥即原來的黃府千歲更名為「黃府二千歲」,三弟稱為「黃府三千歲」,大哥之夫人稱為「黃府夫人」。

後來,黃府千歲和包府千歲因適時的展現神蹟使當地之大地主石時榮得以保住多年來辛苦賺取的錢財,石時榮為了答謝黃府千歲、包府千歲之庇佑,將盧氏族人向石家租的地捐給盧氏族人作為廟地,並由舊下南河、頂南河街、看西街、松仔腳等地的居民捐資建廟;廟體於西元1746年(乾隆十一年)建好,位於南河港之港邊,坐南朝北,面向南河港[註 1],並因黃王來自南沙崗而取名為「南沙宮」,又因恭奉包青天而又被稱為「包公廟」。

當時五條港的各港,均有各姓氏之族人分據工作地盤,並各自建立廟宇。泉州沙美的盧姓在南河港建立此廟;泉州石湖的郭姓在南河港建立西羅殿;泉州晉江的許姓在南勢港建立金華府;泉州晉江前埔及泉州石獅大崙的蔡姓在佛頭港建立聚福宮;泉州石獅塘後的黃姓在新港墘港建立集福宮。

後因黃府千歲神威顯赫、澤及萬民,因此香火日漸鼎盛,其廟體已不敷使用,於是眾信徒在得到黃府千歲同意後買下隔壁的民宅作為廟地,並開始進行重建之工程;新廟即為現況,廟體則遵從黃府千歲指示面向和平街(原南河港堤道,即南河街)及仁愛街(看西街)之交叉路口,於民國90年(2001年)舉行入廟儀式,並於民國93年(2004年)舉行建醮大典。

黃府千歲:又尊稱為「黃府大千歲」、「黃府大王」,其特徵為頭戴文帝帽、身著橘袍、腳踏雙鬼、青臉紅眉無鬚、右手掌帶、左手壓於腿上。
包府千歲:又尊稱為「包代巡」,其特徵為頭戴烏紗帽(或帝帽)咖啡色(或為黑)臉、長鬚、手持尚方寶劍(或持笏)、腳踏雙獅,額上的紅月為該宮包公最大的特色[註 2];該宮之包公專司司法之事及文昌之職。

包公府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