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 主祀:釋迦牟尼佛

加入好友

開元寺》主祀神佛:釋迦牟尼佛
台南市北區北園街89號    電話: 06-2375653

台南開元寺位於台灣臺南市北區,清時的柴頭港溪溪畔,於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8月19日公告為二級古蹟。前身為延平王室位於府城外的離宮北園別館,後改建為寺於大清國康熙年間,原稱海會寺,是台灣著名的寺廟和最早創立的官方寺院,對近代台灣佛教的發展關係頗深。該寺亦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沿革

前身
開元寺的前身,是南明永曆三十四年(1680年),延平王鄭經為奉養其母董太妃而建的「北園別館」(北園別宮),而在董氏去世後該園遂廢,此外鄭經長子、監國鄭克𡒉亦是在此地遭大臣馮錫範與鄭哲順絞死,史稱東寧之變。

明鄭時期結束,進入臺灣清治時期之後,臺廈道道員周昌也曾於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此地建亭築室,但不久就任滿回京,該園又廢。

建寺

臺灣總兵哈當阿所題獻的「不二法門」匾。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臺灣總兵王化行與臺灣兵備道王效宗認為臺灣缺少佛寺,遂在此興建寺廟,因為是位於柴頭港溪入海之處,所以命名為「海會寺」,而因為該寺為臺灣第一座官建佛寺,便循唐玄宗所開之例,又稱「開元寺」。到了1750年(乾隆十五年),巡道書成重修該寺,且因該寺多石榴又是禪宗流派臨濟宗在臺灣的本山,便改寺名為「榴禪寺」,但不久又恢復舊名。1772年(乾隆四十二年),臺灣知府蔣元樞整修該寺,並奠基該寺的格局,並留下碑記。18世紀末,該寺正式名稱改為開元寺,海會寺之名則成通稱。而1796年(嘉慶元年)時,為慶祝皇帝登基,臺灣總兵哈當阿遂取「聖天子綏靖海疆至意」將寺名改為「海靖寺」,並予以重修、題獻三匾。到了1869年(咸豐九年)時,寺名確定為「開元寺」,1870年之後,約每隔20到30年小修一次,再隔60年大修一次。

林朝英的竹葉體楹聯。此為下聯,所寫之字為「煉性當知養性高」
日治時期至今
在臺灣日治時期,該寺一度差點被寺中僧人寶山賣給日本人,但該僧在寺產賣出前猝死,該寺遂保存下來[2]。此外該寺由於第六任住持玄精上人的發願重修,寺廟漸恢復舊觀,宗教風氣亦盛[2]。

二次大戰結束、進入民國時期後,開元寺至臺南市區的「三分子道路」被命名為「開元路」。而隨著市區的擴張,現在開元寺已包圍在市區內,周圍高樓林立,不復昔日城郊古剎之風光。

中華民國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開元寺一度因土地生產不足以繳稅而陷入危機,後來經眼淨禪師與臺南士紳名流合力處理才化險為夷。而此後開元寺附近增建了佛學書院、禪學院、圖書館、幼稚園、慈愛醫院與安養中心等設施,與附近居民的生活有密切的互動。1963年(民國五十二年)翻修大士殿,改成兩層樓的水泥建築。在2000年(民國八十九年)完成前殿與正殿的整修,但有一些舊貌因而被修掉。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